而在這一系列的命令行工具中,能夠每秒執行并報告系統狀態的命令,無疑是監控、診斷及優化系統性能不可或缺的利器
本文將深入探討Linux中幾個關鍵的“每秒”命令,揭示它們如何幫助用戶實時洞察系統動態,從而做出精準決策,確保系統的穩定運行與高效性能
1.vmstat 1:虛擬內存統計的實時快照 `vmstat`(Virtual Memory Statistics)是一個強大的工具,用于報告關于進程、內存、分頁、塊IO、陷阱及CPU活動的信息
通過在其后添加數字`1`(表示每秒刷新一次),我們可以獲得一個持續更新的系統性能快照
- CPU使用率:顯示用戶空間(us)、系統空間(sy)、空閑(id)等時間百分比,幫助識別CPU是否過載
- 內存和分頁:展示內存使用(free、buff、cache)、交換空間(si、so)的活動,揭示內存壓力情況
- IO操作:通過bo(塊輸出)和bi(塊輸入)了解磁盤IO的繁忙程度
定期監控`vmstat 1`的輸出,可以幫助你快速定位性能瓶頸,比如CPU飽和、內存泄漏或磁盤IO瓶頸
2.iostat 1:磁盤I/O的細致審視 `iostat`(Input/Output Statistics)是另一個強大的系統監控工具,專注于報告CPU和磁盤I/O的統計信息
與`vmstat`類似,`iostat 1`每秒更新一次,提供關于設備讀寫速率、利用率以及平均服務時間的詳細數據
- 設備統計:顯示每個磁盤的讀寫速率(tps)、傳輸量(KB/s)、服務時間(await)等信息,有助于識別磁盤瓶頸
- CPU統計:展示CPU在用戶態、系統態、空閑態的百分比,以及I/O等待時間,為CPU性能分析提供依據
通過`iostat 1`,你可以及時發現磁盤過載或I/O性能下降的問題,進而采取相應措施,如優化磁盤布局、升級硬件或調整應用程序的I/O行為
3.sar -d 1:系統活動報告的深度洞察 `sar`(System Activity Reporter)是`sysstat`軟件包的一部分,提供了關于系統整體性能的全面報告
使用`sar -d 1`命令,可以每秒收集一次磁盤設備的活動數據
- 設備利用率:顯示每個磁盤的讀寫操作百分比,幫助識別磁盤是否接近飽和
- 傳輸速率:報告每秒的讀寫數據量,揭示數據傳輸的效率
- 平均服務時間:反映磁盤響應請求的平均時間,是評估磁盤性能的重要指標
`sar`不僅能夠提供即時的性能快照,還能通過收集歷史數據,進行長期趨勢分析,這對于預測系統未來性能、規劃擴容尤為關鍵
4.netstat -i 1:網絡接口統計的實時追蹤 `netstat`是一個網絡統計工具,用于顯示網絡連接、路由表、接口統計等信息
通過`netstat -i 1`,可以每秒獲取一次網絡接口的狀態更新
- 接收和發送數據包:顯示每個網絡接口的接收(RX)和發送(TX)數據包數量,幫助識別網絡流量異常